文献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作者:吴忠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博士生导师。
摘要: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动力的生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的”和“物的”两个层面。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和文化水准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常匍匐于超自然力量或权威之下,缺乏主体性。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否定了超自然力量的神话,使人类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认知的转变促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形成,强调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潜能开发扫清了思想障碍,促进了理性精神和判断力的形成,进而推动了科学精神的普及。科学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提供了职业化支撑。以中国为例,2020年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1234亿人,较2012年增长6.48%。科学家群体的扩大不仅增强了科学技术的影响力,还通过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和精神特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此外,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复杂化和专业化,进而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进步。现代社会中,教育成为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加深,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教育的普及化不仅提高了劳动质量,还通过知识应用提升了物质资本的质量,对现代化动力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从“物的”层面来看,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动力源泉、生产能力与生产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社会的生产动力主要依赖“生物性”动力,如人力和畜力,其能量有限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生产动力主要来自“非生物性”动力,如蒸汽机、电力、核能等。这些无生命动力源泉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扩展了生产动力的来源,使生产活动摆脱了对生物能量的依赖。无生命动力源泉不仅具有无限的拓展空间,还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现代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成为提升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材料和创新生产工具,显著提高了单位生产效率。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引发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生产环境的改善,如交通、通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社会的生产环境相对封闭和稳定,而现代社会则需要一个开放、高效和互联互通的生产环境。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生产环境的水准。2023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8.36万公里,5G通信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表明,科学技术对生产环境的改善是现代化动力生成的重要因素。
尽管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动力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展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首先,科学技术可能危及人类社会的安全,如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科学技术可能限制人的自由,例如专业化分工可能导致思想的局限性,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可能使部分社会成员的行为受到监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加剧贫富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技术革命可能导致某些群体失业,而新兴行业从业者收入增长迅速。最后,科学技术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全球变暖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为应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科学技术的发展纳入人类发展的框架中。科学技术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实现人类幸福的工具性手段。必须明确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政府应避免过度依赖军事技术的发展,防止军备竞赛对现代化进程的负面影响。同时,必须严厉打击利用科学技术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如毒品制造和贩卖。只有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此外,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合作和协商,解决因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如核扩散、环境污染和数字鸿沟等。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不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隐患。
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动力的生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在推动人的解放和现代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没有代价。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红利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安全威胁、自由受限、贫富差距扩大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科学技术的发展纳入人类发展的框架中,才能确保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