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
作者:王迪钊,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经常提到“榜样”,他们强调:“如果没有英国工联运动和法国工人政治斗争的榜样……我们现在会处在什么境地呢?”列宁也曾指出:“某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实际行动起来的活榜样的作用,比任何宣言和任何会议都要大。”毛泽东同志也指出:“要使全国人民都信服我们所指出的道路的正确性而拥护我们,而参加革命奋斗,需要我们拿建设的榜样给他们看。”
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百多年历史,党内榜样模范辈出,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榜样表彰、典型示范成为我们党改天换地打江山、战天斗地搞建设、惊天动地抓改革的重要方法。选择什么样的载体来表彰先进典型,无疑是一种政治行为。这种“载体”需要从广义上来厘定意涵,即“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除了能够承载榜样表彰的具体形式,比如语言、文件、称号、奖品、仪式等,还包括榜样本身。榜样表彰载体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实践,记载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标注着他们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榜样精神,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与荣耀。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榜样表彰载体的形态随着时代主题变化、科学技术进步、党的建设需要以及地域风俗差异等因素发生深刻变迁,在数量上呈现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在技术上呈现由实体向数字化转变,在制度上呈现由分散向体系化建设,演绎出榜样表彰载体形态的多维嬗变与创新发展。不过,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榜样表彰载体内在特质、党内表彰载体内蕴的崇高价值却始终没有改变,彰显出典型性与荣誉性、实用性与美观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内在统一。中国共产党榜样表彰载体具有重要的红色文化属性。当前,需要挖掘榜样表彰载体的红色文化基因,讲好榜样表彰载体的红色历史故事,打造榜样表彰载体的红色文物场馆,创新榜样表彰载体的红色资源传播,让榜样表彰载体在新时代焕发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