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鉴赏

佳作鉴赏

当前位置: 首页 -> 佳作鉴赏 -> 正文

以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个马克思理论的分析框架

发布日期:2025-09-29

文献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

作者:洪名勇,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根植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并结合了新时代中国的实践发展,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就。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系统地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核心内涵、生成机制及其动态互动,并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新质生产力具有三个维度的特点:(1)由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驱动;(2)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支撑;(3)深度整合绿色和数字元素。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形成遵循从数量积累到质量转变的演化逻辑。此过程包括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如数据、知识)、革新生产资料(如智能工具、生态劳动对象),以及升级产业结构。其生成有四个协同机制支持:(1)协作劳动创造集体效率(1+1>2);(2)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力和工具创新;(3)机器系统化替代传统的人类协调实现质的飞跃;(4)科学技术融合优化生产流程(如数据的乘数效应)。

历史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互动表现出路径依赖性和适应性。马克思对工业革命的分析显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通过财产权利和市场机制释放了生产力,但后来被内在矛盾所限制。中国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克服路径依赖:(1)利用数据市场化和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来促进颠覆性创新;(2)将生态元素融入生产关系中,以制度化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这突显了需要进行生态财产权改革,将环境资产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生产关系必须动态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在中国,新型生产关系作为新的高质量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制度改革对于解决要素配置和创新激励方面的约束至关重要。优先考虑的三条路径是:首先,深化产权改革,建立清晰且包容的体系。关键措施包括实施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和明确数据所有权以激活其乘数潜力。其次,优化要素市场化以减少资源配置不当。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要素市场存在显著的资源错配,需要市场导向的改革来增强要素流动性。最后,根据要素贡献完善分配机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分配反映了生产要素的价值贡献。这些机制必须整合知识和数据,例如通过技术知识产权权利分享利润及通过绿色资产交易实现生态价值。

总之,推进新质生产力要求在产权、要素市场化和分配制度方面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制度创新。这种方法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战略需求。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