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
作者:缪德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彩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龙登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制度基础、中心任务、发展目标等方面不同于人类文明史上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形态,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人类现代化道路新方案,其实践经验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实现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是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分析要素。其一,1840年至今的人均GDP和人口数量的阶段性变化,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其二,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这种变化不仅直观地展示了现代化的进展,也是现代化成果的直接体现。其三,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可以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机制,因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技能培训的加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基于相关数据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840年至今的180余年里,人均GDP在改革开放后才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人均GDP的增速实现了突飞猛进;(2)第一产业是1949年前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并不断增加;(3)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大部分劳动力集中于第一产业,此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相对上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释放国民经济生产力;立足中国的比较优势促成中国式现代化。定量经验分析对于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来路、把握其未来的走向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