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
作者:刘秉镰,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子茗,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部署的首要任务。
当前中国已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加深对市场经济改革历史逻辑和理论演进的认识,厘清其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政府和市场关系中的重要价值。从历史逻辑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应对百年变局、形成制度优势的迫切要求;从理论演进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主体激励、制度保障、治理体制、障碍破除、具体落实等维度阐释了市场经济改革的重点方向,包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等。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隐性化、商品服务市场分割、资源配置扭曲、生产方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通过变相设置准入限制干预市场,跨省商品流通成本高企,要素市场化配置率偏低,资本边际产出率持续下降等。理论研究指出,市场经济改革通过“配置改善”和“市场发展”双重机制促进现代化进程:前者通过破除行政垄断、消除要素错配提高静态效率,后者通过扩大市场潜力、促进创新升级拓展生产边界。
基于现存问题和理论机制,纵深推进改革需沿着消除制度性障碍、破除区域分割、限制行政垄断、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对外开放的路径展开,具体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与公平竞争制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跨区域执法协同规则、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其中,优化制度环境需健全信用体系与竞争政策,区域一体化需强化基础设施联通与规则统一,创新驱动需构建“四链融合”生态,对外开放需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些改革举措既要延续市场化传统路径,又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特征,通过破除制度性障碍释放市场活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