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召开第10期海岱论道·青年工作坊。本期工作坊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与数字社会秩序”,有5篇论文入选。工作坊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陆影主持,来自中共中央党校、海关总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五位青年学者分别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视角介绍了自己的论文。海关总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孟雷提出“数缘政治”理论框架,从数据价值论、“安全-效率”动力机制和“权力-权利”平衡机制三个维度,揭示了数字时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演变逻辑;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陈氚基于社会行动理论,倡导将人工智能从工具视角转向行动主体视角,认为其可作为独立的社会行动主体直接影响社会变革;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昊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保护路径,并提出构建付费登记制度、集体管理组织等配套机制;安徽师范大学讲师王寅运用扎根理论与多案例研究方法,以长沙、无锡、贵阳为例,系统分析了公共数据开放驱动区域经济价值跃迁的作用机理;内蒙古大学讲师李林聚焦超级平台犯罪治理权问题,提出了预设豁免范围与规训方案的双重治理路径。
评议环节呈现出高浓度的学术碰撞。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丛立先、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永驰、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孙涛、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何祎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刘凡、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社会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李天朗、《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编辑宫雪、《社会科学战线》编辑刘雅君、《证据科学》编辑刘奕君、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韩晗,以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孔令奇、王苏苏、苏捷、李清杨等,从选题价值、理论创新、实证支撑到行文规范等多个维度展开“解剖式”评议,既不回避问题,又给出具体的修改方向,让入选论文在思想交锋中得到实质性提升。陆影在总结时表示,工作坊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高强度、高效率的学术交流平台,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论文修改指明了方向,期待此次深入讨论能为论文的完善带来帮助。
作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长期性品牌学术活动,海岱论道·青年工作坊围绕社会焦点与学术热点不定期举办,通过论文汇报、专家评议、编辑点评、作者回应等环节,致力于提升论文质量、促进学科交融、畅通学术交流渠道,助力青年学者推出精品力作。敬请学界同仁继续关注!